访英雄故里板凳寨

发布时间:2020-06-30 16:10:44   作者:张文杰   来源:黔东南日报

  

  ○通讯员 张文杰

  板凳寨位于台江县台拱镇西北部,距离县城15公里。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,现有总人口约700余人,共计170户,是一个纯苗族的村寨。

  从台江县城沿211省道往施洞镇方向走不远,在一个叫瓦寨的寨子岔路往左拐,一条蜿蜒曲折的乡村公路往西北方向延伸进深山,这就是去板凳寨的路。公路盘曲如蛇往上走,路似乎是从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,路上方坡角很大,都在五六十度以上,路下方的陡峭便是万丈深渊,人或石头滚下去,没有不粉身碎骨的余地。我小心翼翼地驾车缓慢前行,不敢有半点松懈。当车子沿着弯弯曲曲的乡村公路爬上最后一道山垭时,板凳寨便真实地映入我的眼帘:一个山头中的半山腰的一处山岭上自然散落着百余户人家,傍山居住在一壁陡峭的山岭之上,吊脚楼依山就势而建。寨脚是一级一级的梯田从寨脚向山下延伸,寨子周边全被翠绿的树林所包围,寨子中间有一几棵高大的古树,分不清是先有村庄,还是先有古树?村庄与树木向山野延伸连接着坎坎梯田,层叠交错。蓝天、白云、山野、树木、梯田、村庄自然交融,相互辉映,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。

  如果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,板凳寨形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巨型国画,绝对称得上“风景如画”一词,足够掠人心魂。但如果从生活的角度来看,这里山势陡峭,四面环山,山高路陡,几乎很难看到一块大的平地,田土都是从山腰、山梁上开辟出来的,我个人认为生活条件较为艰苦。可是,勤劳的板凳寨苗民们却日复一日地在这片山野上劳作与生活,养育了一代代的子民。遥想在那没有通公路的旧年代,板凳村民上坡下坎干活,进村出寨全靠肩挑背驮,生活之艰难,可想而知。好在现在新时代,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,村民们在悬崖山梁中凿出了一条简便的乡村公路,将村子和外面世界连接起来。

  把车停在板凳寨路边,整理好装束,带着崇敬的心情走进板凳寨。路上碰巧遇到一位坡上干活回来的村民,他热情地问我来做什么?我告诉他说来看看英雄张秀眉的故乡。一听我是来寻张秀眉踪迹的,热心地为我指张秀眉故居的位置。我沿着他手指的地方,从一条小路小下去,拐过两栋房子之后,就来到一栋木房的面前,房子边立着一块醒目的石碑:张秀眉故居。这是一栋普通的苗族地楼式建筑,纯杉木结构、青瓦盖顶、柳条式窗花,四间七柱十一檩,和普通苗族人家的木楼没多大区别,唯一不同的是在房子的一边立着一块州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,显示了它主人不平凡的历史色彩。我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拍摄这栋英雄居住过的房子,可是四周房子密布,找不到一处全景的取景角度,拍几张房子的近影,但感觉都不理想。想进房子里面去看,而大门紧锁,我只好默默离开。

  从张秀眉故居穿过小巷往右走,在一处房子边,几个老人正在屋边悠闲地晒太阳聊天。据老人讲,张秀眉(公元1823年-公元1872年)本名叫李送播,苗名叫送播。张秀眉年幼时因家里贫寒,没有进过学,约十一二岁时父母去世,与哥哥相依为命。后到老屯张家寨打工为生,所以张家寨赐予姓张,因他长得耳大而眉秀,人们叫他“张秀眉”。对于张秀眉的事迹,老人如数家珍。至今寨子里还流传着“倒栽杉”成活,张秀眉起义的故事。张秀眉起义要从清政府开辟苗疆说起。清雍正年间,对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,清政府在这些地区设立府、州、厅、县,清查户口,设立保甲,屯兵,使清朝统治深入到边远偏僻的苗疆地区。名为改土归流,实为武力征服。所到之处,霸占苗民田土,派夫遣差,稍有不从,就乱加杀戮。对苗疆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压迫与剥削。对于这段历史,《台拱厅志》是这样记述,“至咸丰三年,同知张礼度不收白米,靳折生银,提押追征,狱为之满。南区高坡苗,素号贫瘠,因追呼急迫,无力缴银,有自掘祖墓取先人含殓首饰以折价者。敌机四伏民不聊生。”苗家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正如时任云贵总督的胡林翼在《论东路事宜书》曾这样描写当时苗民生活:“终日采芒为食,四时不得一粟入口。”苗民生活穷困到这种程度,走投无路的苗族农民,以“倒栽杉”来决定是否举行起义。据老人说,在咸丰三年(公元1853年),苗族寨老、自然领袖、民众上千人云集台江交片的一个山包上,举行庄严、神圣的“倒栽杉”仪式,说来也奇怪,不久这棵树根朝上的倒栽杉树竟然神奇地长出了嫩叶,宛若见风长一般,充满生机活力。“倒栽杉”的成功,标志着苗族农民起义是承接天意、顺应民心。于是,咸丰五年三月十五(公元1885年3月15日),苗疆各村寨头领云集台江台盘平水掌梅尼(地名)隆重举行杀水牛祭祖,誓师起义,公推张秀眉为起义领袖。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,攻城略地,震惊朝野。清政府不得不从湘、黔、川、桂、滇调集兵马,围剿苗族起义军。张秀眉领导苗族起义军在凯里乌鸦坡与清军决战,由于兵力悬殊,兵败,张秀眉带领义军退守雷公山。后被苗奸诱导,张秀眉从雷公山下到雷山陶尧虎羊寨与清军谈判中清军埋伏被俘。清军用木囚笼押张秀眉往湖南长沙审讯。清军用酷刑“点天灯”,张秀眉威武不屈,于1872年5月22日,在湖南长沙英勇就义。后头颅被砍下,运到台拱(今台江),挂在城门上示众。板凳村民部看不过,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,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摘下头颅,拿回板凳寨悄悄安葬。

  告别几位老人,我顺着老人用手指的方向,沿板凳寨子中的公路朝张秀眉墓地走去。在寨子公路尽头有一块不大的平地,平地上坎的一处斜坡上有几座坟头。有一座坟头比其它坟高大雄伟,坟前有两块石碑,一块石碑上刻着:“祖公秀眉之墓”几个大字;另一块石碑刻着张秀眉的简介。坟冢是用砖石围砌的,这就是张秀眉的头颅冢,英雄的长眠地。

  凝望眼前这片孕育英雄的土地,板凳寨安宁祥和。田野上正忙着栽育秧的农民,牵着牛走向山野的老人,挑着担子上坡的妇女,屋边晒太阳闲谈的老人,小巷里追逐玩乐的小孩……一幅山村安居乐业图景。

上一篇:迷人的岩门
下一篇:最后一页

相关热词搜索:板凳 苗疆 台江
关于我们   联系我们   人员查询   免责声明   友情链接   贵州网LOGO   广告刊例   本站域名   百度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