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遗“面人郎”传承人:这一代非遗传承人都在和时间竞速

发布时间:2020-06-29 15:02:38      来源:光明日报

  “这一代非遗传承人都在和时间竞速”

  讲述人: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面人郎”第三代传承人 郎佳子彧

  【实践者说】  

  我的丰富经历带给我许多“角色”,所以媒体总爱用“95后非遗传承人”“《最强大脑》选手”“北大学霸”“网红”等名号来指代我。但实际上,我想成为一名一切从简的手艺人,通过自媒体专心传承面塑。

  作为非遗传承人,我们一直都在和时间竞速,让传统手艺的发展速度快于自我消亡的速度。以前,面人多塑造孙悟空、关羽等经典形象;现在,漫威、灌篮高手、球鞋、烟熏妆哪吒、“葛优躺”等更能引起共鸣。技艺就像打印机,打印技术始终没变,但创作者想要输出的东西变了。即使是相同的形象,每个时代想要表达的精神不同,在面人的展现上也有差别。疫情期间,我从钟南山院士、医护人员身上获得灵感,创作了《百毒不侵·诸邪莫近》等作品。

  有人评价我“把面塑变成网红、让非遗‘出圈’”。我不清楚自己是否做到了,但我一直在尝试。我发现近些年大家回归传统文化的渴望越来越强烈,便以短视频为传播手段,想通过大众普遍感兴趣的话题,让传统面塑一次次进入大家的视野。如果能让一百个人知道它,十个人喜欢它,其中一个人擅长它,这份技艺就有希望流传下去。

  我国有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浓缩了传统艺术的精华,但被大家熟知的少之又少。今天,许多做传统文化的MCN机构(运营多频道网络产品形态的商业枢纽)面临着变现难的困境。大众文化消费还停留在电影、音乐层面,虽然文创产业有所发展,但对传统艺术、美术工艺品等的消费习惯还有待培养。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需要一段很长的历程,只有历史才能验证我们这代人是否成功。

  我学习和制作面塑已经20年了。我有时会反思,自己是不是被父亲“套路”了才传承面塑。后来我发现,把它传承下去有价值而且存在挑战性,这才是我选择这份事业的真正原因。我想创作、传播更多大家喜欢的作品,也期待未来传统文化“曲高不和寡”。

  (项目团队:本报见习记者 王美莹 本报记者 王斯敏、周梦爽、蒋新军、康薇薇)

相关热词搜索:面塑 传统文化 传统
关于我们   联系我们   人员查询   免责声明   友情链接   贵州网LOGO   广告刊例   本站域名   百度新闻